(网经社讯)4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虚拟运营商阿里通信起陆续向用户发送通知短信,宣布其运营十年的“阿里小号”服务将于2025年4月29日24时正式终止,所有号码将被回收,用户账户余额将按原支付路径在10个工作日内退回。这一调整源于“运营商管控要求”,尽管具体政策细节未公开,但业内人士分析可能与近年来加强虚拟号码监管及反电信诈骗行动相关。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阿里小号自2014年10月上线以来,凭借“一机双号”功能成为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工具。用户无需新增SIM卡即可获得一个独立号码,用于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并可自定义开关机时间、勿扰模式等,费用直接关联主号资费。其应用场景覆盖房屋交易、网购、社交等需隐私保护的场景,曾累计服务数百万用户。
用户应对指南:退款、解绑与风险提示
1. 余额退回细则
退回范围:账户内未消耗的通信费用,包括套餐余额。若用户购买长期套餐,将按剩余有效期折算金额退回(如购买1年套餐使用6个月,退回50%)。
退回路径:原路返还至支付宝或银行卡,无需用户操作,预计最晚于5月10日到账。
查询方式:用户可通过支付宝账单或银行流水查看,若逾期未到账需联系客服热线10029(服务保留至5月初)。
2. 紧急操作提醒
更换绑定:使用阿里小号注册的账号(如银行、社交平台、网站等)需立即更换为主号,否则可能面临登录异常、验证码接收失败等问题。
数据备份:重要通话记录或短信需提前导出,因服务终止后数据将无法恢复。
3. 用户反馈与遗憾
部分用户对服务终止表示遗憾,认为小号在隐私保护上“无可替代”,但也认可阿里通信的善后措施。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两年小号因停机故障、骚扰管控不力等问题引发投诉,此次关停或为阿里优化合规性的选择。
停服背景:政策收紧与行业变局
阿里小号的关停是近年来虚拟通信服务监管趋严的缩影。2024年全国电信反诈行动升级后,虚拟号码新用户注册已受限,部分用户反映“早前无法购买新号”。工信部早在2018年就因垃圾短信问题约谈阿里通信,要求清理违规账号。
此次政策调整可能涉及两方面:
实名制强化:虚拟号码难以完全满足运营商对实名认证的要求,存在被用于诈骗、骚扰的风险;
资源整合:运营商或收回部分号段资源,用于5G、物联网等新兴业务。
行业影响:隐私保护需求催生替代方案
阿里小号的退出为市场留下空白,但也推动行业探索合规替代方案:
虚拟号码服务转型:部分企业转向企业认证号段,如快递、网约车行业采用的隐私号服务;
eSIM技术应用:手机厂商加速推广eSIM卡,用户可直接通过运营商开通副号,兼顾便捷与合规。
运营商自有服务:中国移动“和多号”、中国电信“天翼小号”等类似功能可能成为用户迁移选择。
阿里通信的下一步:未公布替代计划,聚焦合规
阿里通信在公告中未提及后续替代产品,仅表示“建议用户关注官方通知”。分析认为,阿里或将资源转向更核心的电商与云计算业务,而虚拟运营商领域可能因政策风险收缩。
结语:一个时代的结束与用户习惯的重塑
阿里小号的十年历程,折射出互联网隐私保护需求与监管合规的平衡难题。其关停既是政策驱动的必然,也提醒行业:技术创新需与法规同步演进。对用户而言,及时调整绑定信息、探索替代方案,将是适应这一变化的关键。随着eSIM和运营商自有服务的普及,隐私通信或将以更规范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